探源巴文化文脉 共筑城校发展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美术学院“强师工程”走深走实,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美术学院于2025年4月18日组织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近三年新进教师及党务工作助理一行,赴宣汉县普光镇巴人文化博物馆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此次活动以“勇悍巴风铸脊梁,塔石共兴启新章”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激励教师团队从巴人精神中感悟“塔石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学习体会
环境设计教研党支部书记 鲁仕贵
此次学院党委组织的党建活动中,我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巴文化遗址,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络,深感震撼与启迪。斑驳的青铜器、精巧的陶器、神秘的图腾符号,无声地诉说着巴人先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与璀璨智慧。驻足于遗址之间,我仿佛与三千年前的古人展开对话,他们以刀耕火种的坚韧与匠心独运的创造力,在峡江之畔书写了独特的文明篇章。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愈发坚定了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感。
作为环境设计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此次学习不仅是一次党性教育的洗礼,更是一次专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巴文化中"依山就势、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尚虎崇火、纹饰灵动"的美学基因,为现代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厚的灵感源泉。我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应当同频共振。未来,我将带领教研室全体成员,以党建引领学科创新,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开设巴文化主题设计工作坊,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二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在《传统建筑解析》《文化空间设计》等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三是搭建产学研平台,与文博机构合作开展遗址公园景观更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让传统智慧在当代城乡建设中焕发新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当好中华文明的研究者,更要成为创新性传承的实践者。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以文化铸魂,以设计赋能,在培根铸魂的事业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新入职博士 谢鑫辉
作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的新进教师,此次罗家坝遗址的参观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巴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视觉美学的交融。
巴人以虎图腾铸就的勇毅魂魄仿佛穿透时光,那些水陆攻战纹铜豆的凌厉线条、巴人印章的神秘符号,正是"传统视觉语言解码与重构”的鲜活教材。在巴人墓葬群整齐的排布前,我切身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力量,这与“强师工程”倡导的团队育人理念深度共鸣。作为党员教师,我希望将青铜器纹样演变制作成动态影像,带领学生用插画复刻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民俗场景,通过文创设计活化遗址出土的虎形玉佩造型,让巴文化中“忠勇信义”的精神内核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这场穿越千年的党建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视觉设计不仅是美学载体,更是文明传承的薪火。未来我将以巴人千年淬炼出的开拓精神为指引,把巴蜀大地的文化基因转化为设计课堂里的创造力,用视觉叙事搭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新入职博士 邵坤
今天应学院工作安排,参与了强师工程暨党建活动,有幸参观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进入博物馆,站在罗家坝遗址的古文物前,我理解了"扎根"二字的含义。作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这次党建活动让我在巴蜀文明的源头,被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所包围。
博物馆中陈列的精心磨制的石器、纹饰精美的陶罐和青铜器,无不诉说着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恰如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每个具有独特灵魂的学生,需要一一耐心解读,用心对话。在出土的祭祀器物前,我感受到了先民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心,也是教育最需传承的精神基因。作为青年教师,我深刻感受到罗家坝遗址的每一抔黄土都在提醒我们:教育不是悬浮的理念,而是扎根大地的实践。
新入职博士 邹佩吟
在学院精心组织的“强师工程”暨党建活动中,今天非常有幸走进了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达州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在这座承载着三千年巴国文明璀璨殿堂中,让我深刻地领略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历史跨度中,馆内“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铜印章”这些镇馆之宝,生动地再现了巴人骁勇善战、充满智慧创造力的民族特性。尤其是铜豆上用错金工艺描绘出的采桑、宴乐、攻战场面,彰显出巴文化在中华文明里的独特地位。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而巴文化的传承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鲜活的教育课堂。通过参观展陈单元,深切体会到巴文化的保护与研究,离不开党的引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教育强国需要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更觉得要立足本职,深耕文化沃土,以巴人精神为“镜”,把文化基因与历史遗产的传承融入到教学中,培育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让同学们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创新思维。
此次参观是文化寻根与党性教育,巴文化和红色精神激励我以教育铸魂育人。未来,我会以巴人精神不断鞭策自己,在“强师报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教师 刘馨雨
罗家坝遗址位于川西平原和汉水流域之间,遗址中埋藏着早期巴人奔赴大山开拓进取的物证,也记录着巴人在诸侯征伐中开疆扩土的历史瞬间。展馆中展出了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石器等种类,青铜器上的锈迹是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印记,陶瓷器间的裂缝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罗家坝遗址中的文物是当代观众与古代巴人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结晶,罗家坝遗址的文物则是川东历史文化的积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
党务工作助理 桂婉林
走进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巴国。馆内丰富的文物令人惊叹,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独特的陶器,无一不展现着巴文化的深厚底蕴。那水陆攻战纹铜豆上的纹饰,生动再现了战争场景。通过参观,我深刻感受到巴文化的神秘与独特,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知道了“巴蛇吞象”这个成语的由来。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让我们能触摸到先人的智慧与生活轨迹,实在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
党务工作助理 佘燕
此次党建活动我们跟随老师们参观了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我们在进入博物馆后,被一件件展品吸引,燥热瞬间被历史的厚重感驱散。展厅内一件件承载着巴文化记忆的文物,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基因。从古老的青铜礼器到生活陶器,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份对文明的坚守与传承,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脉相承。
此次参观学习让我明白,历史文化是精神的根脉。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们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将先辈们的奋斗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牢记使命担当。
本次活动是学院推进“强师工程”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文化浸润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为学校发展建设培养更多主力军。
(来源: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官网)